最新资讯:
新闻动态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天宫一号”里的近红外光谱仪

更新时间:2019-10-24 15:20:00点击次数:4837次字号:T|T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就是利用激光给分子进行“拍照”,用于分子的识别,因其应用领域广泛而成为世界各国军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中国,一群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运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难题,还把“驾驭”激光消除有害物质作为最新科研项目,使我国在自主控制激光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的刘伟伟,就是这群科学家的领军人。 光谱仪搬进太空舱 宇航员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2011年9月29日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就是利用激光给分子进行“拍照”,用于分子的识别,因其应用领域广泛而成为世界各国军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中国,一群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运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难题,还把“驾驭”激光消除有害物质作为最新科研项目,使我国在自主控制激光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的刘伟伟,就是这群科学家的领军人。

光谱仪搬进太空舱 宇航员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我国自主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就安放在这里。

“它能随时检测在轨航天器里的空气成分,当场获得检测结果,保障宇航员舱在内能够安全地活动并展开航天科学任务。”见到刘伟伟时,他正从实验室出来,虽然初次见面寒暄不多,可一说起自己和全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刘伟伟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保障航天员的舱内安全,其中有害气体的检测极为关键,如何及时发现有害气体,也一直是国际宇航界的难题。”刘伟伟团队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就是用光学的手段对太空舱里空气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区分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有害气体。

为什么太空舱里会产生有害气体呢?原来,“天宫一号”的太阳能电池翼、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都在资源舱内,其中还包括飞行器的燃料。“设备的电线外皮材料受热,动力燃料、制冷剂等的泄漏都会导致舱内有害气体增加。”刘伟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天宫一号’又是密闭空间,舱内如果出现有害气体不能及时发现的话,可能会直接威胁舱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传统的方法是定时对空气进行采样检测,一般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得出结果,可是空气是随时在变化的,几个小时之后,成分就可能大不一样。”刘伟伟继续介绍,而光谱分析方法可以远程控制激光,完全不需要进入现场采样,也能当场获得检测结果,“如果真的发现有害气体,宇航员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与资源舱及时进行分离。这比传统的大气采样更及时更精确,也更能保障宇航员在舱内的安全。”

结构健康监测 (编辑:简测科技)